第(2/3)页 “现在,埃律西昂每年的产出中,超过三分之一会被用于文化同化,再过几代人,至少在大城市中,希腊语就会是通用语言了。” “至于刚果王国,他们也是奇特,不知道为何这么喜欢外来宗教呢?从国王到贵族到商人,全都帮着传教,全都自愿学习希腊语,前几年打仗,没派多少传教士过去,他们还非常不开心。” 中年人又是呵呵一笑。 “那我有些好奇,他们是怎么解释奴隶制的呢?” 青年人有些疑惑。 “按道理说,正教徒是不准被当做奴隶的。” “陛下的公民权宪章也说了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刚果,几内亚和切尔克斯的奴隶贸易由来已久,既然他们想卖,那就随他们自己。” 中年人说道。 “要是我们真的废除刚果奴隶贸易,最愤怒的就是他们的国王和贵族了。” “算了,这与我们无关,还是关注于眼前的任务吧。” 中年人望着逐渐接近的港口。 “罗伯特,你是普罗米修斯部门的吧?” “嗯,是的,没什么好隐藏的。” 罗伯特点点头。 “不过,我也是刚刚加入,从前只是个学园艺的大学生罢了。” “我受马夫罗家族的资助,在比林奇大学学习了三年的园艺栽培,种了一年的黄金树,学了两年的东方草药……毕业后,我被情报部门的官员找上了,成为普罗米修斯的一员,负责新作物和新牲畜的,呃……引进。” “我这次随你们一起来,主要是为了茶叶。” 罗伯特说道。 “你知道那种饮料吗?就是东方人都爱拿来泡水喝的树叶。” “当然知道,茶叶可是印度洋上最珍贵的几种商品之一了。” 中年人点点头。 “你准备去什么地方?这片群岛虽然也有饮茶传统,但基本依靠进口,没有什么优良茶种和种茶基地,北方的暹罗也一样。” “以前陛下好像也派遣了一些探员,但没能取得什么突破,他们只在东南亚转了转,带回来的茶种质量很差。” “嗯,我知道,但这次准备去日本,也就是东瀛。” 罗伯特回答道。 “明国是茶叶的最大生产国,但他们已经颁布了严厉的海禁政策,而且政治架构基本完好,外人很难进去,更别说窃取优良茶种,绑架熟练茶农。” “除了他们之外,也就是东瀛人在种茶上有些门道了。” “现在,他们正处于战国时期,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。” “还有印度,陛下说印度也是有原生茶种的,只不过没有人将其利用起来,也有些探员在印度土著的陪同下前去寻找了。” “嗯,那就祝你们成功吧。” 中年人说道。 “等我们在东南亚获取第一个基地后,和东方国家的联系都会加强,明国不愿意开海就算了,反正也有那么多的走私贩。” “那你呢,莫罕达尔?” 罗伯特看向中年人。 “马六甲苏丹肆意妄为,直接抢了我们的货,关了我们的人,恐怕没那么好说话的。” “不,我这次来不是为了说服那群穆斯林,而是为了联络马六甲国内的反对势力。” 莫罕达尔摇摇头。 “阿尔布克尔克总督认为,马六甲人已经不想和平解决问题了,但这个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,除了上层的穆斯林统治者外,还有很多底层印度教徒和佛教徒,他们都是可争取力量。” “况且,那位将马六甲带上巅峰的曼苏·沙苏丹已经病重,估计活不了多久,到时候估计又是一通争权夺利,估计局势会十分混乱吧……” 说到这里,莫罕达尔突然不再言语,神情有些低落。 “怎么了?” 罗伯特有些担心地看着这位天性乐观却时常陷入忧虑的长辈。 “哦,没什么……只是那位被马六甲人关起来的使节,他是我妻子的弟弟,从小就在我家长大……启航的时候,我答应过她,要把那个孩子完好无损地带回斯法克斯城。” 莫罕达尔苦笑一声。 “在穆斯林眼里,我们这些北非正教徒尤为可恨,我害怕那个孩子会遭到毒手……尽管他从出生起就是个正教徒,根本没有背叛一说。” “我这次主动请缨过来,化装成这个鬼样子,也是想与马六甲国内的佛教势力和印度教势力接触一下,看看能不能请他们说服苏丹,放了那个无辜的孩子,他只不过是因为最早学会了马来语,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罢了……” “他会安然无恙的。” 罗伯特安慰着,两人不再言语,挂着马穆鲁克旗帜的阿拉伯式帆船在引航员的接引下缓缓靠岸,抵达马六甲苏丹国首都,马六甲城。 而马六甲城的南边便是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著名水道——马六甲海峡,著名的“东方十字路口”。 马六甲海峡自古便是商贸繁忙之所,是沟通印度洋与中国南海的最短路线,将阿拉伯,波斯,印度和华夏四个文明体系连接了起来,极大促进了商品交换和文明交流。 虽然阿拉伯在这四个文明中是人数最少的,但建立东方航路这一伟大使命却是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完成的,几百年的经商,传教,殖民和奴役让整个印度洋留下了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的深刻印记,从波斯湾到马六甲,从狮港新加坡到泉州刺桐城,阿拉伯商人留下了自己的传说。 占据马来半岛南部,苏门答腊岛北部的马六甲苏丹国是一个新兴国家,在14世纪末期和15世纪初期曾是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的附庸,随后通过向大明朝贡而获取了独立地位,在东方被称为“满刺加国”。 大明王朝对这个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,他们不仅从明朝皇帝那里得到了自己的封号,还在郑和下西洋时为大明舰队提供帮助,依靠海洋贸易不断强盛,国力突飞猛进,首都马六甲城迅速成为了阿拉伯,波斯,印度和大明商品的集散地,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。 郑和下西洋的荣光辉煌而短暂,大明帝国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严厉,前往马六甲王国的东方商人也越来越少,且基本上全是亡命徒和带有海盗性质的走私贩。 与此同时,大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迅速减弱,旧港宣慰司被满者伯夷攻破,庞大的舰队销声匿迹,马六甲王国与大明帝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淡薄,开始追逐自己的雄心。 第(2/3)页